专题模块

 当前位置:首页>>行业动态>>新时期,四川地质工作怎么做?川经报头版刊登王建明署名文章

昨天

四川经济日报刊头版

刊登了咱们局长王建明的署名文章

“发挥地质工作作用    服务美丽四川建设”

王建明局长在文章中谈了自己对

四川地质工作服务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和思考

未来四川地质工作怎么做?

咱们局长这么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为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地质工作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基础性、先行性工作。毛泽东同志曾经形象地比喻:“地质工作搞不好,一马挡路,万马不能前行”。地质工作同样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贯穿于美丽中国建设全过程。掌握地质环境现状和演化规律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前提,生态文明建设离不开地质科技支撑。既要按生态文明建设要求进行地质工作的供给侧结构调整、能力提升和转型发展,又要遵从自然规律搞好地质工作,全方位、全过程支撑美丽中国建设。

生态环境美好如同一个人玉貌花容、气宇轩昂。生态文明建设不仅需要(地质)外科护理地球表层的肤发(植被),更需要地质内科保育血肉(土壤、水)、地质骨科保养筋骨(岩石、山体),舒筋活络,从根本出发构建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


探索与实践

四川自古就是山清水秀的好地方。作为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和水源涵养地,在全国生态安全格局中地位十分重要。盆周山区地质条件复杂,部分生态品质区生态脆弱,在多发的自然灾害以及传统的发展方式下,生态环境保护任务艰巨,生态文明建设责任重大。

四川省地矿局是全国队伍规模最大的地勘单位,拥有齐备的专业门类和强大的专业技术实力,完成了全省95%以上的基础地质调查和70%以上的矿产资源勘查工作,并在服务民生领域的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灾害地质等方面积极作为。近年来,四川省地矿局深入贯彻中央精神,落实省委部署,把“绿色、环保”理念贯穿于生产和生活全过程,推动地勘行业供给侧结构改革和地勘单位转型升级,确立了“为工业找矿、为产业和民生服务”的工作基调,围绕打造“科技地矿、智慧地矿、绿色地矿、平安地矿、廉洁地矿”提出“地质+”战略和“互联网+地质”战略,将“精准对接、深度融入各级党委、政府中心工作”作为地质科技工作的着力点,在服务生态文明建设中进行了积极探索。


01、突出找矿,提高新兴战略资源保障程度

当前,我国实体经济不是对资源没有需求,而是对资源的需求要求更高。四川省地矿局聚焦为战略性、前瞻性、高科技产业找矿取得突破:在四川境内探明锂矿资源量雄居亚洲第一,深部勘探增储可望达到全球最大;新增石墨矿物2000万吨,为四川打造“石墨之都”、建立石墨烯新材料基地奠定了坚实基础;新增稀土(REO)310万吨、铁矿石40亿吨、氧化钛3.1亿吨、钒750万吨,进一步提高了四川战略资源保障程度。


02、扛责防灾,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四川近10年遭遇的3次强地震对地质结构影响很大,地质灾害易发、频发,防灾减灾任务艰巨、责任重大。四川省地矿局作为省地灾应急指挥部成员单位,组建专家团队与地、市(州)联合成立了地质灾害应急技术中心(应急大队),作为长效机制融入地方政府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开展山地灾害防治保障人居环境安全,积极参与汶川“5·12”、芦山“4·20”和九寨沟“8·8”等地震抢险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承担了地质灾害排查、应急抢险排危、安置区危险性评估、重大地质灾害勘查、设计、施工和监测任务。


03、服务民生,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生活品质

梳理基础地质调查成果资料,积极向省委、省政府建言献策,配合相关部门推动土地质量调查评价,开展农用地污染状况详查和土地修复试点工作,从源头保障农副产品质量安全。应用地球化学调查成果创立宜宾等地富硒特色农产品品牌,助力乡村振兴战略。从生态地质环境条件入手开展“中国白酒金山角”深入研究,支撑区域品牌建设。围绕解决盆地红层丘陵地区分散农户饮水问题、藏区和盆周山区包虫病大骨节病地区的饮用水安全提升、川南川东地区干旱缺水等开展了找水打井工作,解决了800万人的饮用水困难、20万人的饮水安全。


04、立足科技,搭建基础平台提升服务能力

为进一步推进“科技地矿”建设,成立局科学技术委员会,特聘11名资深专家、学者(其中院士5名)顾问。建立300余人的局级专家库,组建19个专业小组,建立“清洁能源矿产勘查与开发”等8个科创团队。构建“稀有稀土战略资源评价与利用省重点实验室”、“四川省环境保护地下水污染防治工程技术中心”、“四川省地质数据科技创新中心”等地质科研基础平台。利用四川省省级地勘单位发展能力提升专项资金7000余万元,自筹近2亿元,着力提升地质科技装备能力。不断提升队伍适应绿色发展、引领绿色发展的能力和素质。


05、坚持创新,发挥地学优势支撑绿色发展

积极探索矿产资源产业链延伸,伴生有害元素无害化、有益元素综合利用,节约、集约、循环、高效利用资源。积极开发清洁能源,推进页岩气、煤层气、地热资源、浅层地温能资源的开发利用。讲好地球故事,参与地质公园和矿山公园的申报、规划和建设,打造绿色旅游产品,助力全域旅游产业,促进了当地旅游经济快速发展。开展多要素城市地质调查和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评价,利用地学优势支撑海绵城市、特色小镇建设等等。


站在四川新的发展起点上看,人口多、底子薄、不平衡、欠发达仍是基本省情。不少主要产粮区有一定的重金属污染,多发的地质灾害威胁着广袤农村地区的村镇安全,源于饮用水安全的地方病、干旱缺水等时有发生,脱贫攻坚和美丽乡村建设任务繁重等等。生态环境保护任务艰巨,生态文明建设责任重大。需要从大资源、大环境、大生态“三位一体”提供基础数据和地学解决方案服务生态文明建设,需要久久为功,弛而不息。



几点思考

当前,生态文明建设进入新阶段。地质工作服务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坚定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切实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遵循“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十九大报告)的客观规律。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深刻把握新时代治蜀兴川的历史方位,紧扣新时代新的实践要求,围绕建设经济强省,坚定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着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总体来看,地勘单位要在转变观念、创新体制机制、建设人才队伍、提升科技支撑和装备等方面不断提高服务生态文明建设的能力和水平。具体来讲,地质工作必须以地学为基础,采用学科交叉研究,充分吸纳自然科学、工程理论、文化美学精髓,为四川省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屏障提供坚强的地质科技支撑,为美丽四川建设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习总书记在2016年全国科技创新大会重要讲话)。重点把握以下六个方面:


01、充分发挥地质工作先行性、基础性作用,切实助力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维护国家生态安全

深刻把握新时代治蜀兴川的生态重任,肩负起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和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重大使命。系统开展生态环境地质调查工作,查明区域自然资源“家底”,整装摸清“森林、草原、湿地”等自然资源数量、质量和空间分布,明晰生物(“肤发”)赖以存在的土壤、水体和大气环境(“血肉”)“本底”,掌握区域生态与岩石、地层、构造等地质基础条件(“筋骨”)的内在联系。从源头调查自然流域生态环境现状、研究区域生态与元素迁移富集规律、预测生态发展演化趋势。合理布置生态监测网点进行动态监测,科学进行生态功能分区、规划产业布局。持续加强绿化国土行动。把四川生态文明建设这篇大文章写好。

02、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为引领,构建绿色地质,服务美丽四川建设

通过科技创新、装备提升、工艺改进控制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扰动。“以物代钻”、“以钻代槽”、“一孔多用”。研发智能勘探设备,实现勘(钻)探、检测一体化,数据采集智能化。修复土壤保护植被,绿色勘查、绿色施工,构建绿色地质,坚定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加强矿产资源综合开发高效利用研究,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效能最佳化。深入开展绿化全川的生态地质环境调查,结合若尔盖、大小凉山、川滇、秦巴四大重点生态功能区建设,加快实施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整治,深入推进流域综合治理,培育壮大旅游地学文化旅游产业,推进全域旅游发展,服务美丽四川建设。

03、集中地质科技力量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役,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

落实省委、省政府部署,坚决打好蓝天保卫战、碧水保卫战、黑臭水体治理攻坚战、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饮用水源地问题整治攻坚战、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攻坚战、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攻坚战、“散乱污”企业整治攻坚战“八大战役”。建立地下水环境监测体系,防止污染转移和扩散。“全覆盖”推进全省土地质量调查评价,为农业规划布局、基地园区建设和土地利用规划提供科学依据。助力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把四川农业大省这块金字招牌擦亮。强化土壤污染管控,开展污染土地修复治理。做好固体废弃物和垃圾处置。提供盆地大气污染防治地学解决方案。让巴蜀大地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

04、切实抓好地质灾害防治,助力应急保障工作,强力构筑人居环境安全

充分发挥四川“地矿铁军”作用,深度融入各级政府防灾减灾工作,提供地质灾害防治技术支撑,强化地质灾害防治能力建设。防范高位、隐蔽性地质灾害,进一步提高地质灾害隐患排查的精细度。吸收北斗定位新技术,全面实现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由群测群防向群专结合转变,加快构建“空、天、地、网”一体化监测技术体系。抓好“美丽四川·宜居乡村”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打造幸福美丽新村升级版。

05、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推进“智慧地矿”建设,厚植地质工作服务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科技优势

开发利用四川省地矿局60多年沉淀的海量资源环境数据,适应数字化、智能化发展趋势,实施“互联网+地质”战略,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与地质科技深度融合,实现地质数据采集、汇聚、管理智能化。推进智能勘探。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支撑新材料、新能源化工,构建具有四川特色优势的现代产业体系。全面加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和监测预警预报,为政府提供生态环境监管服务,优化国土空间利用。

06、大力提升队伍能力素质,厚植地质工作服务于生态文明建设的人才优势

遵循人才成长规律,完善局、队两级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激发人才创造活力。培养引进高素质科技领军人才,加快造就适应生态文明建设的专业队伍,做大做强人才智力支撑。以需求为导向,以科技为引领,以人才为支撑,充分利用地质科技专业优势,发挥地质工作基础性、支撑性作用,策马先行服务生态文明建设,着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持续用力建成美丽四川。

 友 情 链 接